Suzie ShihShin Wu,LCSW
  • Welcome
  • Bio
  • Therapy Info
    • Service
    • Specialty
    • Fee & Policy
  • Consultation
  • 中文心理諮商
    • 心徑諮商所
    • 治療方法內容
    • 訓練與專長
  • Contact
  • Writings
  • Resource
    • Readings
    • Therapy Note
    • Links

心徑.心理諮商筆記
​​
​SuzieScape in Psychotherapy​

疫情蔓延時,關於家長的『耐心』

4/28/2020

Comments

 
Picture
COVID 冠狀病毒疫情蔓延著,我們走回家中,走入極簡生活。

此時,我們感受到外在世界無法控制的不確定性與未知。同時,我們也被迫而非選擇性的需要面對更多的家人相處時間。這些親近的人是我們的最愛並相互牽連的配偶、孩子、父母,但卻也可能是傷害我們最深而心中可能逃避的關係。在疫情蔓延時,我們都還來不及準備,就急速的需要習慣與這些人朝夕相處。如果,心裡雖然期待著關係能夠好轉,卻又無可避免地再受傷害了一次?如果,我們發現原來關係的傷口一直都還在,也沒有因為疫情而彼此能夠相互容忍多些。這些情緒例如:害怕與生氣讓你輪流體驗,不知如何自處?

正面想想:如果這是一個機會,在疫情蔓延時,讓我們看見更深的自己,也了解更多的關係,稍稍能增加能夠與自己共處的能力。或許,這便是災難當前送給我們的人生階段禮物,不是嗎?

接下來幾篇『疫情蔓延時,關於...』 系列,我將從臨床心理工作者的角度,淺談面對關係以及自我情緒可能產生的壓力與問題,帶你走入一些內在覺知、包容,多認識『我』的多面向,希望對你有些啟發與幫助。

第一個主題:家長的耐心


妳(你)覺得身為家長的耐心已經被磨光了嗎?居家避疫進入第七週,當孩子在家的老師都快要兩個月了,真的難為家長了。原本能有的耐心,現在是不是重複第二次的提點讓你忍不住發火了?為何孩子總是打擾你工作不懂得體諒呢?青少年的態度讓你無法忍受,衝突也增加了嗎?

Stress often activates our memory of trauma. 當人們在壓力源中,我們時常會啟動記憶中的創傷。創傷(Trauma)是一個英文翻譯過來的字眼,英文本意並不像中文那樣強烈,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創傷需要很大強烈才是一個真的創傷,可能要遭遇童年被虐待還是家暴的情況,或者突然失去家人跟陷入經濟困境。但其實不然,『長期被忽視』『基本情緒需求沒有辦法被看見』『頻繁的家長過度重視學業』『不鼓勵遊玩的童年』『父母的過度學業期待』『過度嚴謹的家教』也都是不同層次的創傷。

身為父母,在疫情中的shelter-in-place實施後,突然二十四小時要跟孩子相處,各個不同年紀得他們,總有不同的需求,從基本的衣食住行,到被迫增加的『老師』『教練』『課後輔導』『衝當朋友的陪伴腳色』,壓力節節升高,此時創傷悄悄進入你的現實生活裡,讓成年的你開始疲累,心裡曾經受傷害的你,或許早年的你就代替成人,開啟了那些習慣的神經以及身體反應。

或許你開始感覺沒有安全感,覺得自己被威脅,覺得不被尊重,感覺被打擾,感覺那個受傷的你,無法好好聽孩子說話更看不清楚他們的需求(need),因為你也有需求,那你的需求呢?為什麼孩子總是那麼愛找麻煩,為什麼總是不照你的規定做事,為什麼不按牌理出牌?為什麼別人的孩子就沒大問題,而我的青少年總是愛跟我頂嘴,或者總是什麼都不說,只是默默生氣?

如果家長沒有了自己的舒適點,怎能有平和的情緒跟耐心呢?如何幫助家長在無助或者自我失望的時候,先看到自己的無助,認識自己可能有的傷害經驗,包容自己的過去,疼惜那個曾經年幼的自己,是臨床工作者需要幫助家長的重要工作。有時候,只是簡單的一個呼吸,多停留幾秒鐘,然後問問自己 “Wait a minute, what is happening now? Sit with your anger for one more minute, and ask why am I out of patience now?” 現在的你,內心正在發生些什麼過程,『小時候的你』沒有機會被聽見,沒有機會反駁,還是總是被指責被要求呢?『小時候的你』都可以自己玩,自己做好功課,都會幫忙做家事,為什麼你面前的孩子卻要照樣我行我素,照樣不體諒?

Can you think of a time when you feel strong, in charge, able to handle things? Kind of your older, wiser self? 當你的小孩正在惹你生氣,你有沒有能力可以給自己一些擁抱,說聲『先等等,沒關係』,你有沒有辦法在心裡找到一小部分角落的你是有能力處理這個狀況的『我』,那個『我』是比較平靜而且成熟的呢?

疫情蔓延時,孩子們煩擾,過去與成年的我們,相會而認識。

Comments

    Author 作者

    Suzie Wu. 吳式珣 
    美國臨床社會工作師 (CA & NY LCSW),從事心理治療與諮商協談多年經驗,擅長於亞裔精神健康,移民,個人與家庭問題,親子關係以及各類精神心理疾病診斷與治療。
    作者成長於台灣,於紐約攻讀學位與實習,並且累積十年臨床經驗,目前與家人定居於舊金山,執業於加州柏克萊(UC Berkeley) 。

    Archives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Categories

    All
    COVID Pandemic Series

    RSS Feed

CONTACT ME


​Email: connect@suziewupsychotherapy.com

Phone:510-200-8332 (Please leave a voice message or text)

Address: 1676 Solano Ave, Berkeley, CA 94707​

​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0 Shih Shin Wu True Path Psychotherapy
  • Welcome
  • Bio
  • Therapy Info
    • Service
    • Specialty
    • Fee & Policy
  • Consultation
  • 中文心理諮商
    • 心徑諮商所
    • 治療方法內容
    • 訓練與專長
  • Contact
  • Writings
  • Resource
    • Readings
    • Therapy Note
    •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