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 冠狀病毒疫情蔓延著,我們走回家中,走入極簡生活。
此時,我們感受到外在世界無法控制的不確定性與未知。同時,我們也被迫而非選擇性的需要面對更多的家人相處時間。這些親近的人是我們的最愛並相互牽連的配偶、孩子、父母,但卻也可能是傷害我們最深而心中可能逃避的關係。在疫情蔓延時,我們都還來不及準備,就急速的需要習慣與這些人朝夕相處。如果,心裡雖然期待著關係能夠好轉,卻又無可避免地再受傷害了一次?如果,我們發現原來關係的傷口一直都還在,也沒有因為疫情而彼此能夠相互容忍多些。這些情緒例如:害怕與生氣讓你輪流體驗,不知如何自處? 正面想想:如果這是一個機會,在疫情蔓延時,讓我們看見更深的自己,也了解更多的關係,稍稍能增加能夠與自己共處的能力。或許,這便是災難當前送給我們的人生階段禮物,不是嗎? 接下來幾篇『疫情蔓延時,關於...』 系列,我將從臨床心理工作者的角度,淺談面對關係以及自我情緒可能產生的壓力與問題,帶你走入一些內在覺知、包容,多認識『我』的多面向,希望對你有些啟發與幫助。 第一個主題:家長的耐心 妳(你)覺得身為家長的耐心已經被磨光了嗎?居家避疫進入第七週,當孩子在家的老師都快要兩個月了,真的難為家長了。原本能有的耐心,現在是不是重複第二次的提點讓你忍不住發火了?為何孩子總是打擾你工作不懂得體諒呢?青少年的態度讓你無法忍受,衝突也增加了嗎? Stress often activates our memory of trauma. 當人們在壓力源中,我們時常會啟動記憶中的創傷。創傷(Trauma)是一個英文翻譯過來的字眼,英文本意並不像中文那樣強烈,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創傷需要很大強烈才是一個真的創傷,可能要遭遇童年被虐待還是家暴的情況,或者突然失去家人跟陷入經濟困境。但其實不然,『長期被忽視』『基本情緒需求沒有辦法被看見』『頻繁的家長過度重視學業』『不鼓勵遊玩的童年』『父母的過度學業期待』『過度嚴謹的家教』也都是不同層次的創傷。 身為父母,在疫情中的shelter-in-place實施後,突然二十四小時要跟孩子相處,各個不同年紀得他們,總有不同的需求,從基本的衣食住行,到被迫增加的『老師』『教練』『課後輔導』『衝當朋友的陪伴腳色』,壓力節節升高,此時創傷悄悄進入你的現實生活裡,讓成年的你開始疲累,心裡曾經受傷害的你,或許早年的你就代替成人,開啟了那些習慣的神經以及身體反應。 或許你開始感覺沒有安全感,覺得自己被威脅,覺得不被尊重,感覺被打擾,感覺那個受傷的你,無法好好聽孩子說話更看不清楚他們的需求(need),因為你也有需求,那你的需求呢?為什麼孩子總是那麼愛找麻煩,為什麼總是不照你的規定做事,為什麼不按牌理出牌?為什麼別人的孩子就沒大問題,而我的青少年總是愛跟我頂嘴,或者總是什麼都不說,只是默默生氣? 如果家長沒有了自己的舒適點,怎能有平和的情緒跟耐心呢?如何幫助家長在無助或者自我失望的時候,先看到自己的無助,認識自己可能有的傷害經驗,包容自己的過去,疼惜那個曾經年幼的自己,是臨床工作者需要幫助家長的重要工作。有時候,只是簡單的一個呼吸,多停留幾秒鐘,然後問問自己 “Wait a minute, what is happening now? Sit with your anger for one more minute, and ask why am I out of patience now?” 現在的你,內心正在發生些什麼過程,『小時候的你』沒有機會被聽見,沒有機會反駁,還是總是被指責被要求呢?『小時候的你』都可以自己玩,自己做好功課,都會幫忙做家事,為什麼你面前的孩子卻要照樣我行我素,照樣不體諒? Can you think of a time when you feel strong, in charge, able to handle things? Kind of your older, wiser self? 當你的小孩正在惹你生氣,你有沒有能力可以給自己一些擁抱,說聲『先等等,沒關係』,你有沒有辦法在心裡找到一小部分角落的你是有能力處理這個狀況的『我』,那個『我』是比較平靜而且成熟的呢? 疫情蔓延時,孩子們煩擾,過去與成年的我們,相會而認識。 In Cocid-19 Pandemic, Can we still have a so-called “Normal Grief or Lost”? Can we still have emotions without feeling "guilty"? 星期日一早接到這條街幾家鄰居們的共同email,讓左鄰右舍知道在這條街長大生活一輩子的S,昨晚深夜十一點在家裡往生,蒙主恩召了。因為Covid Pandemic, 加上S是獨居老人,讓S最信任的老鄰居半夜收到通知,才能讓臨終關懷的工作人員能順利依照S的遺願,被送到與父母同葬的墓園。就這樣安靜平靜地,S在這非常時期,離開了這條街,離開我們。 你可感覺到這個世紀冠狀病毒大流行之時,一般能夠”正常悲傷的能力與權力”也被無形中壓縮了嗎? 好似悲傷難過,生氣沮喪,不公不義等情緒也得跟著居家閉疫嗎?或者,心情也順道覆蓋在口罩裡面,如同看不到表情就也沒有情緒存在?這個經驗有點類似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喪失親人朋友,到鄉間避難或者失去財產,也類似二十年前911世貿大樓災難時期,如果我們的『Grief』不比別人的嚴重,如果我們的失去不如他人的犧牲,人類的腦筋自然替情緒分類到『不足以掛齒』或者『減低強度』類別而省略。 只是,生活中原本的喜怒哀樂呢?正面心情好比得意開心高興興奮不好說,負面的情緒例如:生活的細節,夫妻爭吵,親子關係煩擾,慢性疾病的身心影響,失去正常生活的適應,擔心失去工作或者畢業便是失業的開始,身為全職媽媽被剝奪的自由時間與空間,乃至思念往生的家人,移民來到美國的犧牲,它們也跟著隱藏減半嗎? 這些『正常的失落,難過,悲傷情緒』倘若沒有因為疫情而失去家人或者生命的人來到悲慘,而我們的生活也沒有第一線醫療以及必須工作人員來的辛苦偉大,那麼此時我們的罪惡感(Guilt)便可能油然而生,告訴我們『多忍耐,減低情緒,減少抱怨,多正向樂觀,多珍惜擁有』,你我的心智可能開始有些委屈,因為這個世界正在面臨一個很大的危機,而我們怎能不多擔待,多承受體諒呢? 提醒我們觀照自己的心情,儘量如同平時一般,是這個疫情時期重要的自我照顧工作。 我們可以跟自己的情緒打聲招呼,讓心智知道我們有看到它仍然重要,仍然有被看見。平時,心情低落時,自我鼓舞的方法是什麼?生氣無奈時,妳找誰抱怨?壓力筋崩時,你的紓壓方式呢?誰是你的支持系統?又哪些療癒方法是你的出口? 身為心理治療師,我也有失去鄰居的難過。今早鄰居們相互支持的慰問email,訴說著對她狀況的抱歉與遺憾,但知道上天也依照S想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方式,回到父母身旁而祝福繫念著她,我們一起成立支持系統,一起分擔心情。在這之後,我走到她家門前,靜靜的祈福五分鐘,把祝福帶給S。下午,好好地趁著下午的太陽露臉時,我在前院種下了新苗,也注入了我對S的悲傷以及遺憾。這是我選擇處理悲傷的方式,面對它,處理它,與它共處於這個無所能控制的疫情中。等時間到來,才能夠與它好好相處,放下它。 情緒起伏是再正常不過的,在安平時代如此,在疫情流行期亦然。『允許悲傷 難過 生氣 失望』,『允許興奮 開心 得意 滿足』 正反心情都好重要!看到情緒,面對情緒,讓我們知道即使面對人類的浩劫與困境時,我們需要更多的同理以及憐憫受苦受難的人,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給自己的情緒陪伴,並無需減量。 希望你/妳 /妳們/你們 都能夠跟自己的正面與負面情緒打聲招呼,每天只要找到一兩分鐘與自己獨處的片刻,覺知它,認識它,體驗它,處理它,然後放下它。 後記:也為我自己處理情緒的整理與紀念S的文字 S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華裔香港移民後代,七零年代於柏克萊畢業的高材生,在舊金山市政府工作到幾年前退休。S在這條街上有兩個家,我家隔壁的家是他小時候的家,只是現在他放東西跟工作的地方,這條街的路口是她的母親的家,也是她生活起居的地方。今年年初,S發現癌症復發了,這回,她選擇不治療而在家裡度過最後的一段日子。因為居家避疫也開始後,我們就愈少見到她的身影。從前,有時會看到她出來走動,穿梭於她的兩個房子之間。現在,只能從鄰居言語中知道,她在家裡靜養,有home careker跟教會朋友來照顧她,聽說她走動愈來越難呼吸,她也暸解疫情以及居家隔離所以不想太打擾大家。 S是個一輩子與她的雙極症 Bilopar Disorder共處的人,她屬於高功能的精神疾病患者,用她的生活方式與能力平衡著疾病的困擾。她不是個很配合治療的患者,但也活出生命的能量與影響力。人們對於慢性精神患者的歧視,就如同我們對新冠狀病毒無知的防範與害怕, 鄰居們總是對S和善但卻有多了防衛。她的母親一直到兩年前往生前,都是她的主要照顧者。S也覺得照顧年老母親是她的工作與責任,我深信,這樣的職責是她一直能夠往前走的生命動力。 S在兩年多前發現乳癌,除了簡單的外科手術移除腫瘤,她選擇了不做任何化學或者放射線治療。年初,她的身體開始有許多不適而發現癌症擴散。她的精神狀況也開始進入十分不穩定的狀態,因為幾次的事情發展,長久身為鄰居的我們,都互相幫助照顧她生活起居,緊急狀況,或者住院出院。S說這是她最後想要留在世上生活的地方,Her home-her street-her block。 S回到父母身邊,她信的主旁邊,謝謝她的生命在我與家人的生命中留下些意義與祝福。 居家避疫,全美疫情正往高峰爬上, 跨過了三月份,進入了四月份的一個週末, 舊金山灣區,異常多雨的春天, 日常雨天的週六,你我需要待在家裡, 你我卻必要關在家中,面對著全球世界災難。 我有點想念星巴克,我的日常, 翻閱著剛寄達的New Yorker雜誌,不正常的封面,如同當年9/11世貿大樓被襲擊的封面,將成為紀念收藏版,好不諷刺。 而那株室內植物,分不清楚日常與不正常, 不太需要陽光,仍自在呼吸。 這不正常的日常,你開始習慣了嗎? 在COVID新武漢病毒襲擊反應不及的美國後,加州進入Shelter-in-Place 的第三週,
我的線上心理諮商工作,也安定下來,受諮詢者每週固定時間與我在線上治療室裡見面。 這週開始,Clientsㄧ致性的開始表達出對於現狀的接受,卻也開始出現煩躁不耐煩,擔憂與失望。 從危機處遇機制中,走入面對人類同樣面對的難處裡, 危機剛發生時,處理應變是本能, 於是我們儲存食糧,搶購衛生紙,做口罩囤積清潔消毒用品, 學校與職場兩邊燒,我們被迫留在家中,彼此習慣適應空間運用, 滿出的email比平時多兩倍,關注的新聞與社群團體訊息頻繁,連關心問候也增倍。 我們需要著,有知有為,我們便有照顧自己與孩子家人, 心裡覺得心安,神經雷達反映著,行為與認知回應得當。 年幼的孩子開始不耐煩,不了解為何永遠不能有playdate, 青少年的孩子開始踩到現實,不用上學的開心消失,在教室打鬧的景象越不可能, 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每天在網路上丟上多少履歷,石沉大海, 惜福的上班族工作量一般,每日經濟蕭條的曲線卻時時刻刻提醒職場工作的我們備戰, 用股票換取的學費消失了,孩子這學期還能回學校的希望更沒了, 口罩做好了,醫療人員也慢慢有防護裝備了,連政府撥款小額補助也留意了, 怎麼有這麼多的要調適的事情,但這習慣日常,還是習慣不正常,好混淆啊! 工作起始,卻遇上這全球疫情, 精神心理支援系統在資訊網路豐富的極速中擴展開來, 速度是跟著新冠狀病毒的威力, 我跟每個臨床工作者一樣,都失衡著, 緊緊抓著步調,習慣無限距離卻得貼近的心理支持, 免費受訓的專業課程資源,同行提供的免費諮詢以及網路支持團體, 今天這連結,明天那網頁, 有點喘不過氣,應該不是病毒纏身,但身心有負擔。 該怎麼做?該跟上諮商服務的需求,還是自己原本設定的步調? 專注自己,便能聽到自己的呼吸,看到自己在哪裡, 於是照著原本的步調與頻率,專注工作於每個與我同走的受諮詢者中, 把他們此時此刻的身心帶著走,把我的工作調適無縫隙接上, 昨晚,paperwork作業跟上,保險以及行政作業做到位, 終於今早能任性放心睡到自然醒。 有種舒適感,即使短暫,但也心安。 這不正常的日常,每天都在變動,很難習慣, 如果習慣了,等變回正常,還能習慣嗎? 如果一呼一吸,想起這呼吸的你每分鐘的頻率依舊, 如果沖澡片刻,想起病毒尚未來襲前的你,一樣匆忙迅速, 若對孩子另一半失去性子的你,照舊, 若每隔一陣就得滑手機抓住訊息的你,依然, 那你跟我一樣,還在這裡,在我們的正常裡。 如果跟原來的我們打聲招呼,她/他便來到我們身邊, 陪我們平靜有力的面對這些不正常。 |
Author 作者Suzie Wu. 吳式珣 Archives
May 2024
Catego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