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共同身處於COVID-Pandemic的經歷中,正在經歷著一種憂傷(Grief)。如果最近的你,有時候有種莫名不舒服的感覺,也許你所經歷的是一種悲傷過程。
前晚,我家的八年級生突然走到我床前大哭起來,印象中這似乎是他中學三年以來,放聲大哭的一次。我讓他在懷裡哭泣,靜靜地陪著他。情緒在東方文化中總是保留三分,連安慰人的方式也容易讓情緒打住,如果感覺暫停了,似乎悲傷也消化了一般。只是,真的是這樣嗎? 『不要難過了, 你的朋友也跟你一樣不能去上學』『大家都沒有畢業典禮啊』『還有更多人更辛苦,我們要感恩,在家裡也很舒服幸福啊』。-難免,我們會安慰上這幾句。 “ There will never be a day that I can have a normal school day at XXX, a normal day I can see XX&XX, or I can walk into classroom or meet my friends by lockers” “I am excited to start A high school but it will never be the same”. -孩子在直接不過的情緒表達。 『It is sad. It is not right. It should not be this way』『 Nothing we can do about it. Crying is what you need』 我深深感受到他的難過,靜靜的陪著他,直到他站起來說,他要去找朋友說話。隔一陣子,他房裡透露出狂笑聲以及跟朋友嬉笑的聲音,之後他還大方與我分享朋友錄到他哭得很醜的樣貌。 與我在心理諮商工作中的當事人們也正經歷著不同面向與程度的悲傷過程。這些包括:無法劃上句點擁有家人朋友祝福的大學畢業典禮,無法如同每一個暑假回到家鄉與好友相聚享受美食的留學生們,第一份工作沒能有著落而需要考量現實,搬回到衝突的原生家庭; 掛念著在養老院的年邁父母而他們卻怎樣也不會使用facetime,迎接新生命的欣喜卻需要在COVID蔓延中在醫院生產的擔憂,以及單獨shelter-in-place面對的孤單以及封閉等等。 Recognition and Acceptance is the start of healing grief. 認識悲傷,接受悲傷,是悲傷自我療癒的關鍵,更是一個開始。 庫伯勒-羅絲模型 Kubler Ross Model 的『五個悲傷階段理論』(1969)是悲傷輔導中一直最具代表性廣泛用來解釋傷痛經歷的理論。它是用於多元種類的悲傷,從典型的死亡、失親、疾病、災難等,也能夠解釋一些正常的失落,像是:失業、空巢期、移民。(延伸閱讀:關於哀傷,你知道的有幾多?What is Griefing?)。 近幾年來,David Kessler 發展出的第六個階段 『賦予意義』(Finding Meaning),也讓Grief Cycle更加完全整體。 在COVID Pandemic疫情蔓延中的悲傷過程,現在也開始被廣泛理解。這個理論套用在現在的情境中,可能有以下狀況:
許多時候,悲傷過程會依照這6⃣️個階段的順序發展,但,許多時候在臨床上卻是螺旋式的反覆發生,直到進入一個自我接受的狀態,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接受了,但可能會回到憤怒與討價還價的階段,有幾天我們掉進抑鬱中,也可能不時有否認現實的狀況。這些都是我們內在的力量,都是我們應付失落跟壓力的心理機制,每個人不同,每個文化背景也有差異性。 我們要預防的,是悲傷停留在1-4,而從沒有機會進入到 Acceptance-接受,也沒有機會讓悲傷被賦予意義(Finding Meaning)。我們要處置的是悲傷過程中可能對功能、心情、關係等等的自我影響。 『認識悲傷』 『與悲傷共處』 『賦予悲傷意義』 『面對悲傷』是我們可以健康面對失落的選擇, 孩子與青少年可能需要成人的協助去覺知這些感覺與想法,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認識與討論 (延伸閱讀:How to Help Teens Handle the Lost of Proms and Graduations)。即便是成人的心智與應變能力,悲傷本身有著困難接受的本質,承擔與勇氣都需要琢磨與練習。此時,多多注意和關心給周邊高危險的朋友與家人,多些包容以及勇敢問候都是人本關懷。 “The reality is that you will grieve forever. You will not 'get over' the loss of a loved one; you will learn to live with it. You will heal and you will rebuild yourself around the loss you have suffered. You will be whole again but you will never be the same. Nor should you be the same nor would you want to.” —Elizabeth Kübler-Ross 疫情瀰漫之後,我們沒有回到過去,只有面對一個全然不同的新的起點。 We will come out of this stronger together. Be sure to reach out for help if you feel the grief you experience is overwhelmed. There is no norm in this Pandemic. We are all vulnerable and griefing is normal. |
Author 作者Suzie Wu. 吳式珣 Archives
May 2024
Catego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