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zie ShihShin Wu,LCSW
  • Welcome
  • Bio
  • Therapy Info
    • Service
    • Specialty
    • Fee & Policy
  • Consultation
  • 中文心理諮商
    • 心徑諮商所
    • 治療方法內容
    • 訓練與專長
  • Contact
  • Writings
  • Resource
    • Readings
    • Therapy Note
    • Links

心徑.心理諮商筆記
​​
​SuzieScape in Psychotherapy​

疫情蔓延中,寫於2020母親節前夕

5/6/2020

Comments

 
Picture
在疫情瀰漫中,​2020的母親節,氛圍不同往年。

如果你是母親,今年沒有孩子從學校製作回來的禮物,這週日,社群網絡裡的先生孩子們“曬母愛”的禮物服務花束蛋糕應該又會是個網路展覽館吧!至於你心裡的主角—妳的母親,或者養育你成人的親職角色,才是感恩與思念的情感所向吧?這個夏天,或許因為疫情蔓延而無法飛回家裡探親,遺憾加上難過,是否這幾天的妳也在網路上訂購宅送康乃馨禮物蛋糕,表達對母親與家人的感謝與懷念呢?

其實,母親節或者接下來的父親節,如同重要的過年過節家庭節日,對於許多失去親人或者不曾擁有這些親情的人而言,是相對困難的時期。我們不難理解為何這些日子對於一些人是相對難過、失落、遺憾而懷念的。許多時候,年底的holiday seasons常常是憂鬱或者有悲傷創傷經驗的人相對容易復發的季節,臨床心理工作人員常常在這些時期,即使與當事人的工作著重不在於悲傷輔導,卻也可能在此時需要給予許多的支持讓他們度過困難的階段性傷痛。

正常的失親悲傷,需要幾年的時間,如同生命的週期,有失有得好壞循環,有時候如同淡忘,有時卻又不經意地跳出來接觸我們的心情。慢慢的我們走出悲痛,也將自己與親人生命意義連結。遺憾的,許多時候失親的經驗可能因為發生得突然,例如意外災害,距離而來不及見家人一面,失去年幼的孩子或者流產,同時失去幾位親人等狀況,更可能因為現實需要急速回到生活職責,堅強面對危機因爲沒有機會處理悲傷。不正常的複雜性悲傷,可能在其他不同時期依照不同的形式來影響我們,影響的層面有可能是一些情緒心情失調如同焦慮或者憂鬱的狀況,也可能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乃至親子關係中呈現。

在COVID Pandemic的疫情瀰漫時期,當我們的焦慮機制提升,生活壓力無形增加,或者有著跟生命中重要家人相處的親密時光,母親節等重要節日卻可能在不經意中帶出了我們尚未處理的情緒。如果,最近的你有感覺到不正常的悲傷情緒而擔憂起來,這些悲傷可能是正常的範圍,但也可能在提醒著你需要關注這些症狀與障礙,找個心理諮商人員開始進行對自我關愛的工作喔!

哪些可能是需要被重視的不正常悲傷呢?以下幾點提供參考。

  • 強烈的難過與傷痛  Intense sadness and pain
  • 強烈的思念已逝的親友  Intense longing for the deceased
  • 沒有辦法專注在其他人事物上面  Inability to focus on other things
  • 難以接受你的親友已經往生離去  Difficulty accepting that your family member is gone
  • 感覺與現實生活中的人士無法連結  A feeling of detachment from your life and from others
  • 感覺生活沒有了意義與目的   Feeling life has lost all meaning and purpose
  • 生不如死,希望追隨亡者 Wishing you had died with your love one
  • 無法正常生活以及活動 Difficulty proceeding with normal activities and functions

一行禪師的經典書籍: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 (Reconciliation: Healing the Inner Child)是一本在我個人成長中感覺十分受用的推薦閱讀。這本書在面對童年傷痛,親人死亡以及如何在此刻生活中靜觀與接受自己,都能給予幫助。放上其中一段文字,希望能夠與你共鳴:

即使我們希望與之和解的對象身處遙遠的地方,即使對方拒絕接聽電話或者拆開信件,甚至即使已經過世,和解仍然是可能的;對方或許是我們的父親、母親、姊妹、我們的女兒或者兒子;對方可能仍然活著,或者已經過世,和解都是可能的。因為和解的意思是從自己的內心開始實踐,因而可以恢復和諧的關係。我們知道,重新開始,讓一切事物有新的開始是可能的。我們的母親也許已經去世,但通過深入觀察,就能覺察母親依然在我們之內,沒有母親我們不能存在。即使她令我們憤怒,我們恨她;即使不願想起她,她仍在我們之內。更甚者,她就是我們,我們就是她。我們是母親的女兒或者兒子,我們是母親的延續,不論我們喜不喜歡,我們就是自己的母親。和解是在個人的內在實踐。與我們的母親、父親、兒子、女兒或者伴侶和解,其實就是與自己和好。

延伸閱讀:
Understanding Grief in the Age of COVID-19 Pandemic 
Overcoming the Death of a Spouse: When Complicated Grief Becomes Debilitating

Comments

    Author 作者

    Suzie Wu. 吳式珣 
    美國臨床社會工作師 (CA & NY LCSW),從事心理治療與諮商協談多年經驗,擅長於亞裔精神健康,移民,個人與家庭問題,親子關係以及各類精神心理疾病診斷與治療。
    作者成長於台灣,於紐約攻讀學位與實習,並且累積十年臨床經驗,目前與家人定居於舊金山,執業於加州柏克萊(UC Berkeley) 。

    Archives

    May 2020
    April 2020
    March 2020

    Categories

    All
    COVID Pandemic Series

    RSS Feed

CONTACT ME


​Email: connect@suziewupsychotherapy.com

Phone:510-200-8332 (Please leave a voice message or text)

Address: 1676 Solano Ave, Berkeley, CA 94707​

​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0 Shih Shin Wu True Path Psychotherapy
  • Welcome
  • Bio
  • Therapy Info
    • Service
    • Specialty
    • Fee & Policy
  • Consultation
  • 中文心理諮商
    • 心徑諮商所
    • 治療方法內容
    • 訓練與專長
  • Contact
  • Writings
  • Resource
    • Readings
    • Therapy Note
    • Links